解读《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时间:2016-08-29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收藏到我的收藏夹
简介:2016年8月10日上午10时,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信息管理部主任高双喜、副主任孔亮做客新华网,深入解读《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并就一些相关热点问题与网友进行交流。 《生
应急预案修订的程序,明确规定仅涉及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应急处置程序、主要处置措施、应急响应分级等重要内容时,方需参照本办法规定的应急预案编制程序组织进行,并按照报备程序重新备案。

  在应急预案的监管执法方面:明确将预案纳入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执法计划,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明确了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演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应急预案备案、安全生产风险告知、应急预案评估、应急预案修订、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物资和装备落实等9条重点执法内容,并细化罚则,使得有法可依、便于执法。

  当前应急预案还存在差距 针对性实用性不强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应急预案工作的背景和重心发生了变化,都有哪些变化?

  高双喜: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共同努力,应急预案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为了与原《办法》相配套,我们指导推动31个省级单位制定了预案管理实施细则;颁布了国家标准《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印发了《安全监管部门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等规范性文件,推动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从无到有,初步建立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截至2015年底,已有国家安全生产专项预案1个,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部门预案10个,各地方政府及其安全监管机构安全生产专项和部门预案9080个;全国各级各类企业应急预案640万个,重点行业企业、中等规模以上企业做到了应急预案全覆盖,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

  但是,当前应急预案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还不强。突出表现在:

  一是应急预案编制前风险评估不全面、不深入,甚至直接以本行业常见事故隐患代替风险评估。如“8·2”事故江苏中荣公司应急预案缺少对铝粉粉尘爆炸的风险评估。二是应急预案信息报告、响应分级等环节存在脱节,衔接不到位。如青岛“11·22”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和晋济高速岩后隧道“3·1”燃爆事故暴露出应急预案衔接不到位、响应启动标准不明确等问题。三是不同层级、不同种类应急预案功能定位不明晰,内容存在重叠现象。四是相当多的企业重预案编制、轻预案实施,预案演练、修订、动态管理不及时,存在预案“编者不用、用者不编”现象。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一是企业对应急预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应急预案的功能定位不清晰,未能深刻理解应急预案“平时牵引应急准备、战时指导应急救援”的核心作用,只重视“有”不注重“用”。

  二是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未能牢固树立 “应急预案、演练和培训不到位就是隐患”的理念,未建立应急预案工作责任体系,企业负责人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不到位,未将应急预案工作纳入安全生产总体布局,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

  三是对应急预案、演练和培训监管不到位。开展应急预案专项督导、检查少,执法处罚力度不够,对企业未起到震慑作用。

  为此,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以及安监总局党组的工作部署,深入落实新修订《安全生产法》对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使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政府预案与企业预案的有机衔接,我们着重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优化企业预案体系、加强预案动态管理、强化应急预案执法等方面,对《办法》进行了修订。

  “一案三制”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

  主持人:您刚才介绍了企业应急预案工作落实的几个措施,讲的非常到位。那么,对于各级安全监管部门来说,又有哪些措施来推动《办法》的落实呢?

  孔亮:一是必须重视应急预案工作。“一案三制”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必须要坚持一手抓事故预防、一手抓应急管理,以应急预案工作为龙头,带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

  二是必须落实监管责任。一方面,要按照《办法》要求,将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工作纳入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明确检查的重点内容和标准,并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落实预案工作主体责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安委会办公室的协调作用,指导协调其他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落实应急预案工作责任,推动本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制修订和备案工作。

  三是必须广泛开展宣教培训。一方面,要加强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的宣教和培训,使其吃透、吃准《办法》的核心内容,切实做到真懂、会用、严格执行。另一方面,要结合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等活动,利用培训班、宣讲团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办法》宣教活动,推动《办法》进企业、进车间,提高基层企业对应急预案工作的认识,增强其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 2/3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上一篇:安全生产十大定律
下一篇:酒店电器设备防火管理制度
评论功能暂停使用!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www.pv265.com   © 201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