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浇注系统适用于铝合金铸造?

时间:2015-12-01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收藏到我的收藏夹
简介: 自熔炼炉中取出合金液、再将其浇注到铸型中,是铸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这一工序经历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合金液在传送过程中的运动非常激烈,液面的氧化膜不断遭受破坏,不断地产生新的氧化

3、关于直浇口的考虑

铸造行业通常使用的直浇口,往往都是上、下截面积相同的圆柱形。对于很容易氧化的铝合金,这种直浇口是不宜采用的,因为,在浇注过程中,这种直浇口内存在体积很大的气隙,在液流表面形成氧化膜。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直浇口内不存在气隙,液流与铸型中直浇口的壁密切接触,表面的氧化膜大部分会附着在壁上,不进入型腔;如果存在气隙,这些氧化膜都易于卷入型腔内。

由于重力加速度的作用,液体下落时,其流速随下落的距离而增大,液流的截面积也就相应地缩小,请参看图2。

图2 液流自浇口盆下落过程中截面面积的改变

由图2可见,液流自浇口盆流出口端下落时,已自浇口盆液面下落的距离为H1,初始流速不是零,而是v1,上端流出口的面积为A1。液流下落到距浇口盆液面H2处,截面积为A2,流速是v2。这样,我们很容易得到以下的计算式:

v1= (2gH1)1/2 ; v2 = (2gH2)1/2;

v1A1 = v2A2 ; v2 =( v1A1)/A2 。

液流的外轮廓是双曲线形,理论上,要使直浇口内不存在气隙,直浇口应该做成这样的形状。实际生产中,将直浇口做成这种形状是很麻烦的。为简便起见,可以做成上大、下小的锥体。工艺设计时,根据铸件的具体情况,由计算、计算机模拟确定了浇口盆流出口端部面积A1、高度H1和H2后,就很容易求得直浇口下端的面积,从而确定其尺寸。

有些铸造厂,采用造型机造型,为了起模方便,往往将直浇口做成上小、下大的锥体,那就更不合适了。

直浇口截面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正方形或长方形),采用方形直浇口,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抑制涡流,避免卷入气泡。

液流自直浇口下落时,表面张力有约束液流的作用。对于铝合金而言,液流表面形成的氧化膜有一定的刚性,像一个套管,也可以防止液流散乱。如果下落的高度不大,氧化膜套管保持稳定,起保护液流的作用(图3a)。下落高度增大,液流对套管内表面的剪切作用增强,可以使套管的上部与浇注口分离、落下,在下端的液面上聚集成圈,液流表面又产生新的氧化膜(图3b)。下落高度进一步增大,液流就会将大量气泡和氧化膜卷入合金液中(图3c)。

图3 液流下落高度的影响

a-氧化膜套管保持稳定;b-氧化膜套管脱落、聚集在液面成圈;

c -气泡和氧化膜卷入合金液中

试验研究工作表明,铝合金液的下落高度在100mm左右,可以保持氧化膜套管稳定;下落高度为200mm时,下端的流速约2 m/s,氧化膜脱落就是不可避免的。实际生产中,直浇口高度很少能保持在200mm以内,因而,浇注过程是使合金液中卷入‘氧化膜夹层’最多工艺环节。

如果采用上大、下小的直浇口,浇注过程中又能保持直浇口充满,由于液流与直浇口壁接触,相当一部分氧化膜可以附着在直浇口壁上,不进入型腔。如果采用上下一致的直浇口,这种可能性就很小。采用上大、下小的直浇口,情况就会更差。

10kg的铝合金液,以10s左右的时间注入铸型,浇注过程中可能卷入的氧化膜,面积大约是0.1~1㎡。

还应该注意到:在保证充型的条件下,应使直浇口的截面积尽可能地小些。这样,就可以在浇注过程中保持直浇口呈充满状态,其中不存在气隙。特别是在用树脂黏结砂造型时,如果直浇口的截面积过大,液流与浇口壁之间存在很多空气,空气受热后会使黏结型砂的树脂氧化,失去黏结作用,砂粒被液流带入型腔,在铸件中造成夹砂缺陷。用尿烷树脂自硬砂(Pep-set)生产同一铝合金铸件,用不同截面积直浇口的情况如图所示。直浇口截面积过大,浇注过程中,浇口壁上不少型砂脱落,图4a是铸件落砂后直浇口的状况;直浇口截面积正常,浇口壁无损毁(图4b)。

图4 铝合金铸件落砂后直浇口的状况

a -直浇口截面积过大;b -直浇口截面积正常 2/3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上一篇:硅溶胶精密铸造的工艺技术流程控制------制壳
下一篇:技氧化生产线立吊式铜夹具的使用浅析
评论功能暂停使用!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www.pv265.com   © 201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