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粪池的工艺流程

时间:2015-09-08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收藏到我的收藏夹
简介:化粪池是利用沉淀和厌氧发酵原理去除生活污水中悬浮性有机物的处理设备。高效波纹玻璃钢化粪器内部设有隔板,隔板上的孔上下错位,不易形成短流,并将整下 罐体分成三部分;三级厌氧室、二级厌氧

化粪池是利用沉淀和厌氧发酵原理去除生活污水中悬浮性有机物的处理设备。高效波纹玻璃钢化粪器内部设有隔板,隔板上的孔上下错位,不易形成短流,并将整下 罐体分成三部分;三级厌氧室、二级厌氧室和澄清室,一级、二级厌氧室底部相通,内部加有“MDS专用特型填料”。这样的分隔减少了污水与污泥的接触时间, 使酸性发酵和碱性发酵两个过程互不干扰,同时填料的存在增加了污水污泥与厌氧菌的接触表面积,大大提高了反应效率。

进出实测

化粪池出水水质、杂质去除率、处理效果的实测资料不如给水与排水处理设施的测试资料齐全。应在各地选择有代表性的类别建筑,在不同季节、同日不同时间对化 粪池进、出水质、处理效果进行全面测试,且根据生活污水成分的变化进行定期测试,以丰富、完善设计资料,指导工程设计。

标准图样

化粪池国标图纸的采用,简化了设计工作,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也保证了设计质量,便于施工与预、决算。但国标图纸适应性毕竟有一定限制。建筑给排水设计 中,应高度重视化粪池设计这一环节,尽量不套标准图,同平流式沉淀池设计一样,进行详细的水力计算,使化粪池尺寸尽量满足沉淀的水力要求,以确保处理效 果。另一方面,标准图须不断完善、补充,在国标图指导下,编制各省、各市的参考标准图,且应根据粪便污水是否与其他生活污水合流、建筑物类别(住宅、公共 建筑、学校等)污水流量的不同,编制当地各类标准图,以提高适应性,确保处理效果。还应考虑便于施工的最小池容积。

清掏周期

化粪池的清掏周期与粪便污水温度、气温、建筑物性质及排水水质、水量有关。设计清掏周期过短,则化粪池粪液浓度过高,与实际清掏周期差距过大,影响正常发 酵和污水处理效果,甚至造成粪液漫溢,影响环境卫生。设计清掏周期过长,则化粪池容积过大,增加造价。《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以 下简称《规范》)要求清掏周期为3~12个月,实际设计中多取3~9个月,而酸性发酵阶段的酸性发酵期为3个月,酸性减退期为5个月左右。实践证明:清掏 周期的取定,应兼顾污水处理效果、建设造价、管理三个方面因素清掏周期一般不宜少于12个月。上元门水厂宿舍区平房群共用化粪池,使用人数200人,生活 污水标准每人30L/d,污泥量每人0.4L/d,进入化粪池新鲜污泥含水率取95%,发酵后污泥含水率取90%,设计清掏周期选取12个月,经计算化粪 池容积为21m3。

停留时间

化粪池的停留时间是关系污水处理效果和化粪池容积与造价的重要指标停留时间过短,则污水处理效果差}停留时间过长,又增加化粪池容积与造价,且布置困难。 停留时间的取定,应兼顾污水处理效果与建设造价两方面因素因考虑到发酵产生气泡对沉淀要求的层流状态的影响,化粪池流线转折多对沉淀的不利影响,生活污水 排放的瞬时变化大对进水流量均匀的影响,化粪池的停留时间应留有余地。《规范》要求:停留时间取12~24小时。实践证明:停留时间不宜少于2小时,以保 证污水处理效果上元门水厂宿舍区化粪池的停留时间为24小时。

抗渗设计

1、设计独特,耐压抗冲

独特的环向密集波纹结构设计,抗压、抗冲击强度比方型、圆筒型、球面圆拱型强度增强数倍,不需要其他任何加固措施即可满足不同情况下使用。经河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测,普通型承载20吨货车,加强型承载40吨货车无异常。

2、结构紧凑,节约空间

该产品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实际占地面积为传统化粪池的60﹪左右,节约土地资源。

3、安装方便,省工省时

工厂化生产,质轻、运输方便,场地选择灵活,施工周期短,施工费用低,当天即可安装使用。

4、永不渗漏,严密性好

该产品整体化制作,技术领先,无裂缝、无渗漏,避免了传统化粪池,由于渗漏而影响地下水和建筑物的安全。

5、绿色环保,便于管理

该产品内部采用“MDS特型填料”,通过悬浮球型填料厌氧菌挂膜反应,以附着在载体上的生物膜为主,经过充分接触反应,提高反应效率,是新一代高效无动力厌氧反应器。

6、经济实用,节约成本

预算价格较钢筋混凝土化粪池低20﹪左右,与砖砌化粪池基本持平。YJBH型化粪池是物美价廉、经济实惠的理想产品,深受房地产开发公司、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的好评。

7、经久耐用,安全高效

采用高分子复合材料,顺应材料发展趋势,不易老化、不变形、抗酸碱、耐腐蚀、正常使用与建筑物同寿命。消除传统化粪池不适应酸性污水的状况

上一篇:游泳池耗热量计算
下一篇:重力流雨水斗
评论功能暂停使用!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www.pv265.com   © 201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