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时间:2015-06-19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收藏到我的收藏夹
简介: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工程教育本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自1952年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60多年来该专业为国家给水排水行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提供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工程教育本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自1952年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60多年来该专业为国家给水排水行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目前,该专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在全国高校的办学点达到156个,年招生超万人。2012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正式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同年该专业首部专业规范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给水排水人才培养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快速发展的轨道。

在此特别的时刻,回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展望专业今后的发展之路、探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给水排水行业需求,是十分有意义的。

1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历史沿革

我国高等教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可大体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1依附于土木工程,尚未独立设置专业阶段(1952年以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及成立初期,在高等教育中没有独立设置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有关的基本教学内容设在土木工程专业之中或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专门化方向,孕育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雏形,为我国早期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专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2独立设置专业,探索与成长阶段(1952年-1965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对从事城市给水排水、建筑给水排水和工业给水排水等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有很大的需求,我国从1952年起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设立了第一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至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设有给水排水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有10所左右。

该阶段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带有强烈的土木工程痕迹;人才培养强调适应计划经济的需求,毕业生按计划分配,强调专业对口。

1.3 “文革”期间,专业在动荡中坚持阶段(1966年-1976年)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停滞,部分高校接受工农兵大学生,学制为三年。各高校教师仍在困难条件下为给水排水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努力工作。

1.4改革开放,专业建设恢复与发展阶段(1977年-1996年)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批学生入学。当时的教学条件很不完善,但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极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很好,保证了教学质量。当时,全国设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仅有10余所,1996年达到50余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这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专业教育内容与课程设置方面,这一阶段的早期仍以传授水的“给”和“排”知识为主,即主要关注水量和水输送问题,水处理方面的内容相对薄弱,这与当时我国该领域的技术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是基本适应的。随着我国水质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该阶段后期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1.5专业教育改革深化,专业建设全面发展阶段(1996年~2012年)

此阶段是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给水排水行业大发展时期,相应地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设立给水排水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办学点达到156个。

随着我国和世界科技的迅速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全球性的水污染严重等问题突出的背景下,给水排水工程的主要矛盾也由水量问题为主转移到水量水质矛盾并重、水质问题突出。同时,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给水排水行业的内涵及外延已远非传统的给水排水工程所能覆盖,为之服务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与课程体系的变革是历史的必然。面向新需求,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导向,在指导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相关高校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科体系建立与完善、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和改革实践。

为了适应注册工程师制度的需要,2003年我国建立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制度。高校与行业共同进行专业教育质量评价,实现了以评促建,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教育质量,有利地促进了专业教育的发展。从2004年开展专业教育评估工作至2012年,全国有29所学校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通过专业教育评估。

2011年,国家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更好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有7所学校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先后获批试点。

为了更好地反映水的社会循环的整体概念和科学与工程融合的学科发展特点,指导委员会经多年研究,反复论证,提出了将专业名称更改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建议;经教育部批准,从2006年起部分院校陆续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名称招生。201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给水排水工程”(080705)专业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081003)专业。同年,首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颁布实施,专业步入更加规范化办学的新时期。

2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发展态势

2.1给水排水行业的人才需求

我国的给水排水行业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不断适应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行业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行业的服务对象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到水社会循环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行业的任务从主要解决城市和工业用水的供给和排放,即以满足“量”的需求为主,转变为以改善水质为中心、水量与水质问题并重,满足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的目标。相应地,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在数量与质量上的要求也在发展变化。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广泛,可能从事的工作领域包括与用水和废水相关的城市建设、工矿企业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教学、科学研究等。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作者: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统计,给水排水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2008年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5%,在全国高校各专业中排名第6;2010年的就业率更进一步提升到96.1%,排名第4;2011年的就业率为94.6%,排名第29,在全国几百个专业中仍是高就业率、需求旺盛的专业之一。

在人才质量上,对给水排水行业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在水的开采、加工、输送、回收与再生回用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由以下五大部分组成的专业知识结构,即水处理工艺知识、水资源与管网知识、水工业经济知识、有关的工程知识和机电、仪器仪表、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2.2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特征

作为为给水排水行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的高等工程教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要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专业的科学基础已经相应地由力学转变为生物学、化学和水力学;并且在大量吸收现代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和材料工程等领域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近年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呈现出的主要特征如下

2.2.1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导致专业内涵的变化

由于水环境污染,水中存在种类众多的微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藻毒素、微生物污染物等复杂的污染物质,微污染水处理技术的系统研究及其规模化的推广应用已成为重点任务,与此密切相关的还有出厂水的化学和生物稳定性、输配水系统的二次污染防治和安全控制等问题。电子工业、超高压锅炉、医药制剂等行业对高纯度水质的要求,对水处理技术也是严峻的挑战。在污水处理方面,尽管生活污水、低、高浓度工业废水治理技术和工程应用已经日趋成熟,但随着国家对污水排放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提高,氮、磷等营养性物质的经济稳定高效去除仍是目前关注的热点之一。污废水及其中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也得到高度重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内涵,由原来水的供给及排放为主,转化为以水质安全为核心的水的良性社会循环。这种变化促进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2.2.2以改善水质为目的,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导致专业方向的变化

水质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传统技术和工艺难以满足水质改善的需要,促使新工艺不断涌现。当前生物技术、膜技术、高级氧化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主导了水处理工艺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新工艺迅速发展的同时,新材料在水处理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由此带来专业知识体系的变革、导致专业方向的多元化变化。

2.2.3高新技术的发展成为专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当今给水排水工程设施已不局限于传统的土木结构型,设备型和设备集成型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仿真模拟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在给水排水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给水排水工程设施的设备化、集成化,检测手段的仪表化、实时化,运行控制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工程设计的模块化、数字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给水排水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的良性社会循环已成为保障各行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和专业教育体系。为适应我国给水排水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建设。

3.1 跟踪行业发展,不断完善培养方案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应构建更为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业务知识分为四个层面:即基础理论与知识,专业理论与知识、工程相关知识以及扩展性知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育过程应当涵盖上述各类知识层面,形成基本的、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对不同培养目标定位的学校,各知识领域广度和深度的侧重可以有所区别,对学生掌握、了解不同知识单元的程度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面向,在专业理论的深度与工程知识的侧重方面有不同的取舍,以体现不同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对于研究型高校,可更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较为厚实的基础理论,更注重专业知识的理论深度与前沿动态;对应用型高校,与工程相关的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面则宜更宽,更偏重于应用。在扩展性知识方面,则主要体现行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是各类学校规范化办专业、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据。在专业规范的逐步实施过程中,各校将在规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各自的办学特色,为满足我国给水排水行业各类人才的需求提供保证。

3.2 适应社会需求,强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重视和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要在专业规范规定基础上,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并研究如何做好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主要有以下内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创新训练和社会实践等。要大力加强这些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3.3建设适应专业规范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体系

我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已形成相应的教材体系,出版了系列推荐教材。要继续发挥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继续重视教材建设,教材建设要与课程体系的整合、教学内容的更新密切配合。

3.4创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

3.5 根据行业需求和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形成分层面、多规格的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教育层面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三种类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来就是多层面、多规格的。各个层面和不同规格的工程教育都可以有自身的特点。各类学校应按照各自的办学条件、生源状况和所处地区、行业等的实际需求,确定各自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

3.6 构建科学的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做好专业教育与注册师制度接轨及评估工作

我国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应通过专业教育评估等手段与执业注册师制度接轨,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使得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上一篇:【给排水】全方位分析给排水行业前景
下一篇:【微给排水】给排水验收小常识:验收规范
评论功能暂停使用!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www.pv265.com   © 201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