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强度不足、裂缝的措施

时间:2016-09-22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收藏到我的收藏夹
简介:一、蜂窝 (一)现象: 混凝土结构面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的空隙(如图1、图2)。 图1 施工缝交接处局部砼不密实 图2 板底砼松散及蜂窝 (二)原因分析: 1、混

九、混凝土强度评定方法选择不当

(一)现象:

由于评定方法选择错误造成混凝土强度误判。

(二)原因分析:

对评定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对结构物混凝土强度验收批的划分认识错误。

(三)防治措施:

1、区分统计方法和非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正确判定试块强度值;

2、正确进行结构物混凝土验收批的划分;基础分部工程应单独作为一个验收批进行评定;对于多层或高层结构应按其强度等级及施工方法事先划分验收批进行评定。

十、螺丝端杆变形、断裂

(一)现象:

1、变形:端杆与预应力筋焊接后,冷拉或张拉时,端杆螺纹发生塑性变形;

2、断裂:热处理45号钢制作的端杆,在高应力下(张拉过程中或张拉后)突然断裂,断口平整,呈脆性破坏。

(二)原因分析:

1、端杆强度低(端杆钢号低或热处理效果差)或者是由于冷拉或张拉应力过高;

2、接头对焊质量不合格,违反先对焊后冷拉的规定;端杆材质或加工质量不符合要求。

(三)防治措施:

1、加强原材料检验;

2、选用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参数;

3、坚持先对焊后冷拉的施工顺序;

4、根据变形值的大小更换端杆或通过二次张拉建立设计预应力值,对断裂的端杆必须进行更换。

十一、预应力钢丝张拉时滑丝、断裂

(一)现象:

在放张锚固过程中,部分钢丝内缩量超过预定值,产生滑丝,有的钢丝出现断裂。

(二)原因分析:

滑丝主要是由于锚具加工精度差,热处理不当以及夹片硬度不够,钢丝直径偏差过大,应力不匀等原因。钢丝断裂主要是由于钢丝受力不匀以及夹片硬度过大而造成。

(三)防治措施:

1、选用硬度合格的锚夹具;

2、编束时预选钢丝,使同一束中钢丝直径的绝对偏差不大于 0.15mm,并将钢丝理顺用铅丝编扎,避免穿束时钢丝错位;

3、浇筑混凝土前,应使管道孔和垫板孔垂直对中;张拉时,要使千斤顶与锚环垫板对中。

十二、后张法构件裂缝

(一)现象:

张拉后在构件锚固区、端面、支座区及预拉区(如吊车梁上翼缘、屋架上弦)产生裂缝。

(二)原因分析:

1、主要是构件端部节点处尺寸不够和未配置足够的横向钢筋网片或钢筋,另外混凝土振捣不实,张拉时混凝土强度偏低以及张拉力超过规定等;

2、拱形屋架上弦裂缝主要是因为设计对张拉阶段构件预拉区的拉应力验算不足。

(三)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混凝土振捣,保证混凝土酌密实性和强度;

2、预应力张拉时,混凝土必须达到规定的强度;同时,应力控制应准确;

3、严格按设计要求配置适量横向钢筋或螺旋筋,保证混凝工端面有足够的承压强度和安全储备;

4、认真验算构件张拉阶段预拉区的拉应力,严格控制超张拉值。

十三、后张法构件孔道塌陷、堵塞、位置不正和灌浆不密实

(一)现象:

1、预留孔道塌陷或堵塞,预应力筋不能顺利穿过;

2、孔道位置偏移,构件在预加应力时发生侧弯和开裂;

3、灌浆强度低,灌浆不饱满。

(二)原因分析:

1、抽芯过早,混凝土尚未凝固;抽管时方向不正产生挤压力破坏孔壁,形成塌陷、堵塞;

2、芯管固定不牢,“井”字架间距过大,加上混凝土振捣影响,使孔壁位置产生偏移、孔道不直或不通顺;

3、灌浆材料、配合比不合适,操作工艺不当,灌浆压力不够等造成灌浆不密实。

(三)防治措施:

1、抽管应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一般以手指按压混凝土表面不显凹痕时为宜。混凝土浇筑后每隔10~15min顺同一方向转动钢管;如果是两根对接的管子,其转动方向应相反;

2、芯管应用钢筋“井”字支架支垫,并与钢筋绑扎牢固。采用钢管留孔时,支架间距不应大于100cm;采用胶管时,间距不应大于50cm;

3、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不得碰振芯管,起拱的构件芯管应同时起拱;

4、灌浆用水泥不低于425号,强度不低于20MPa,水灰比应控制在0.4~0.45,泌水率不宜大于2%~3%,应掺入微膨胀剂或木钙。灌浆前用压力水冲洗孔道,灌浆压力以0.3~0.5MPa为宜。对重要构件应采用二次灌浆法。第二次灌浆应在第一次灌浆初凝后进行。

备注:此内容来源于监理检测网。

3/3 首页上一页123
上一篇:绿城外墙干挂石材工艺工法
下一篇:什么是脚手架工程
评论功能暂停使用!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www.pv265.com   © 201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