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
1638年3月伽利略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著作,但他对于梁内应力分布的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
纳维于1819年提出了关于梁的强度及挠度的完整解法。1821年5月14日,纳维在巴黎科学院宣读的论文《在一物体的表面及其内部各点均应成立的平衡及运动的一般方程式》 ,这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创始。其后,1870年圣维南又发表了关于塑性理论的论文水力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墨翟就在《墨经》中叙述过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欧拉提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物体流变学是研究较广义的力学运动的一个新学科。1929年,美国的宾厄姆倡议设立流变学学会,这门学科才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分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三个方面。实践中三种方法常常综合运用,互相促进。
包括实验力学,结构检验,结构试验分析。模型试验分部分模型和整体模型试验。结构的现场测试包括结构构件的试验及整体结构的试验。实验研究是验证和发展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的主要手段。结构的现场测试还有其他的目的:
①验证结构的机能与安全性是否符合结构的计划、设计与施工的要求;
②对结构在使用阶段中的健全性的鉴定,并得到维修及加固的资料。
结构理论分析的步骤是首先确定计算模型,然后选择计算方法。
土力学在二十世纪初期即逐淅形成,并在40年代以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其形成以及发展的初期,泰尔扎吉起了重要作用。岩体力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组织专题学术讨论,其后并已由对具有不连续面的硬岩性质的研究扩展到对软岩性质的研究。岩体力学是以工程力学与工程地质学两门学科的融合而发展的。
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前半期,连续体力学的特点是研究各个物体的性质,如梁的刚度与强度,柱的稳定性,变形与力的关系,弹性模量,粘性模量等。这一时期的连续体力学是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实验分析与理论分析,研究物体的各种性质。它是由质点力学的定律推广到连续体力学的定律,因而自然也出现一些矛盾。
于是基于二十世纪前半期物理学的进展 ,并以现代数学为基础,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理性力学。1945年,赖纳提出了关于粘性流体分析的论文,1948年,里夫林提出了关于弹性固体分析的论文,逐步奠定了所谓理性连续体力学的新体系。
随着结构工程技术的进步,工程学家也同力学家和数学家一样对工程力学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如在桁架发展的初期并没有分析方法,到1847年,美国的桥梁工程师惠普尔才发表了正确的桁架分析方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现代化实验设备的使用,新型材料的研究,新的施工技术和现代数学的应用等,促使工程力学日新月异地发展。
质点、质点系及刚体力学是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所谓刚体是指一种理想化的固体,其大小及形状是固定的,不因外来作用而改变,即质点系各点之间的距离是绝对不变的。理论力学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定律,它是研究工程技术科学的力学基础。
固体力学包括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以及断裂力学等。尤其是前三门力学在土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广泛,习惯上把这三门学科统称为建筑力学,以表示这是一门用力学的一般原理研究各种作用对各种形式的土木建筑物的影响的学科。
在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有限元法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一门交叉学科即计算力学。计算力学又分为基础计算力学及工程计算力学两个分支 ,后者应用于建筑力学时,它的四大支柱是建筑力学、离散化技术、数值分析和计算机软件。其任务是利用离散化技术和
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结构分析的计算机程序化方法,结构优化方法和结构分析图像显示等。如按使结构产生反应的作用性质分类,工程力学的许多分支都可以 再分为静力学与动力学。例如结构静力学与结构动力学,后者主要包括:结构振动理论、波动力学、结构动力稳定性理论。由于施加在结构上的外力几乎都是随机的,而材料强度在本质上也具有非确定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概率统计理论在工程力学上的应用愈益广泛和深入,并且逐渐形成了新的分支和方法,如可靠性力学、概率有限元法等。
北京 |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中国农业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清华大学 | |||
天津 | |||
天津大学 | |||
上海 | |||
同济大学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海洋大学 | |
重庆 | |||
重庆交通大学 | 重庆大学 | 重庆理工大学 | |
河北 |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河北工程大学 | 燕山大学 | 河北工业大学 |
河北大学 | |||
河南 | |||
郑州大学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河南工业大学 |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科技大学 | |||
山东 |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山东科技大学 | 山东大学 | |
山西 | |||
太原科技大学 | 中北大学 | 太原理工大学 | |
安徽 | |||
合肥工业大学 | 安徽理工大学 | ||
江苏 | |||
苏州科技学院 | 江苏科技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河海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 | 东南大学 | 江苏大学 |
浙江 | |||
中国计量学院 | 宁波大学 | 浙江大学 | |
湖北 | |||
武汉科技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湖南 | |||
中南大学 | 湖南大学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湘潭大学 |
湖南科技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 |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 |
广东 | |||
暨南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 | ||
广西 | |||
广西科技大学(筹)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
云南 | |||
昆明理工大学 | |||
四川 | |||
西南交通大学 | 四川大学 | 西南科技大学 | |
陕西 |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科技大学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西安理工大学 | 长安大学 | ||
黑龙江 | |||
黑龙江科技大学 | 东北石油大学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东北农业大学 | ||
吉林 | |||
吉林大学 | 吉林建筑大学 | 长春理工大学 | |
辽宁 | |||
沈阳建筑大学 | 大连交通大学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东北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
内蒙 | |||
内蒙古工业大学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
甘肃 | |||
兰州交通大学 | 兰州理工大学 |
很多理工科学校都开设工程力学这个专业。
2014年1月6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完成了2014~2015年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工作。本次大学评价共包含2751(去年2742)所中国高等院校。其中包括1200所(去年1155)中国大学(不含军事类院校和港澳台地区高校):含重点大学131所(一流大学26所),一般大学645所(去年621),民办院校424所(去年403);另外还对287所(去年298)独立学院和1264所(去年1289)普通公立专科院校进行了全面系统、客观公正的科学评价,共获得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流大学排行榜、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国独立学院和公立专科院校排行榜,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分类型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分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分地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等500多个榜单。
2014-2015年中国工程力学类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
排 名 | 学校名称 | 星 级 | 学校数 |
1 | 北京大学 | 5★ | 87 |
2 | 清华大学 | 5★ | 87 |
3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5★ | 87 |
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5★ | 87 |
5 | 大连理工大学 | 4★ | 87 |
6 | 上海交通大学 | 4★ | 87 |
7 | 西北工业大学 | 4★ | 87 |
8 | 天津大学 | 4★ | 87 |
9 | 浙江大学 | 4★ | 87 |
10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4★ | 87 |
2014-2015年中国工程力学类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
8
排 名 | 学校名称 | 星 级 | 学校数 |
1 | 北京大学 | 5★ | 87 |
2 | 清华大学 | 5★ | 87 |
3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5★ | 87 |
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5★ | 87 |
5 | 大连理工大学 | 4★ | 87 |
6 | 上海交通大学 | 4★ | 87 |
7 | 西北工业大学 | 4★ | 87 |
8 | 天津大学 | 4★ | 87 |
9 | 浙江大学 | 4★ | 87 |
10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4★ |
2014-2015年中国工程力学类专业大学本科教育排行榜
排 名 | 学校名称 | 星 级 | 学校数 |
1 | 清华大学 | 5★ | 87 |
2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5★ | 87 |
3 | 北京大学 | 5★ | 87 |
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5★ | 87 |
5 | 大连理工大学 | 4★ | 87 |
6 | 上海交通大学 | 4★ | 87 |
7 | 天津大学 | 4★ | 87 |
8 | 西北工业大学 | 4★ | 87 |
9 | 浙江大学 | 4★ | 87 |
10 | 河海大学 | 4★ | 87 |
研究生专业排名前十的学校分别是(依据中国研究生院分专业排名):
1、大连理工大学
2、上海交通大学
3、同济大学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哈尔滨工业大学
6、清华大学
7、北京理工大学
8、浙江大学
9、西安交通大学
10、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