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如何设置控制IP地址冲突故障

时间:2017-03-08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收藏到我的收藏夹
简介: 网络用户如果没有按照规定设置IP地址的话,IP地址冲突现象就不可避免,一旦这种现象频繁发生,不但会影响上网用户的冲浪效率,而且也不利于局域网网络的稳定运行。为了提高局域网运行稳定性

   网络用户如果没有按照规定设置IP地址的话,IP地址冲突现象就不可避免,一旦这种现象频繁发生,不但会影响上网用户的冲浪效率,而且也不利于局域网网络的稳定运行。为了提高局域网运行稳定性,我们不能等IP地址冲突故障发生时,才想办法去应对,而应该主动出击,让上网用户无法抢用局域网中的其他IP地址;为此,本文就从实战角度出发,通过巧妙设置交换机,来控制IP地址冲突故障反复出现!

组网情况

  举例:局域网大约有150个网络节点,这些网络节点平均分布在六个楼层,每一个楼层中的网络节点都通过100M双绞线与普通二层交换机保护连接,而每一个普通二层交换机又通过1000M光纤线缆连接到路由交换机上,为了保证网络访问安全,所有网络节点都通过硬件防火墙与Internet网络互联互通。

目前,单位局域网使用的是 10.168.163.0网段的IP地址,该网段中使用的默认网关地址为10.168.163.1,子网掩码地址为255.255.255.0;由于该网段最多能拥有250多个IP地址,在平时工作中实际只用到150多个地址,显然足够大的地址空间余量完全可以满足工作站数量不断增加的需求。

   但由于单位局域网采用了静态地址分配方法,每当工作站系统发生突然崩溃或遭遇病毒攻击不能正常启动时,上网用户都自行其是,随意重新安装系统、修改上网地址,结果局域网中频繁出现IP地址冲突现象,这不但严重影响了他人的正常上网访问,而且也加大了网络管理员的维护工作量。

为了有效避免上网用户任意改动IP地址,笔者打算采用地址绑定的方法,将工作站的IP地址与对应网卡设备的物理地址绑定在一起;然而这种方法还没有正式实施,就遭到了同为网络管理员同事的反对,他认为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因为上网用户仍然可以采用修改网卡物理地址的方法,来窃取他人的IP地址,很显然这种不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应对方案

    经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以及深入分析之后,笔者和另外一位网络管理员决定在核心交换机上对普通工作站的IP地址和网卡物理地址进行绑定操作,可是简单地进行绑定操作,也不能解决上网用户随意设置IP地址的现象,因为某个IP地址一旦被设置绑定后,虽然上网用户不能继续抢用这个IP地址,但是他仍然可以抢用局域网中处于空闲的IP地址,这样一来IP地址冲突现象仍然可能会发生,这也是很多网络管理员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核心交换机中将所有工作站使用的IP地址绑定到对应网卡设备上后,仍然无法有效避免地址冲突故障。

   要想彻底解决IP地址冲突故障,我们不但需要将局域网中已分配出去的IP地址绑定到对应网卡设备上,而且还需要对那些处于空闲状态的IP地址进行绑定,这样一来上网用户既不能使用已经连网工作站的IP地址,又不能使用局域网中空闲的IP地址,因此只要局域网中的上网用户随意改动IP地址的话,他就不能正常接入到局域网网络中。不过这样配置后,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麻烦,那就是如果局域网中有新的用户需要上网访问时,就不能由自己作主任选IP地址,而必须事先向网络管理员单独申请上网,网络管理员接受到申请后需要登录进入交换机后台管理系统对空闲地址进行放号,上网用户才能正常连接到局域网中。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有效避免IP地址冲突故障发生,而且还能有效地防止网络病毒通过局域网非法传播,从而可以有效地保障局域网的稳定运行!

实施过程

   依照上述理论分析,笔者打算先将局域网中默认网关地址10.168.163.1绑定到对应的物理地址上,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局域网中ARP病毒的爆发;之后再想办法对已经上网工作站的IP地址执行绑定操作,最后将那些处于空闲状态的IP地址集中绑定到一个虚拟的网卡物理地址上,如此一来就能实现一石二鸟的效果了。

   在绑定网关地址时,笔者先是以系统管理员身份登录进入路由交换机后台管理系统,在该系统的命令行状态执字符串命令“system”,将系统切换到交换配置全局状态;下面在该全局配置状态下,输入字符串命令“arp 10.168.163.1 0215.9cae.1156 arpa”,单击回车键后,默认网关地址10.168.163.1就被成功绑定到0215.9cae.1156MAC地址上了,其他工作站日

1/2 12下一页尾页
相关关键词阅读: 交换机   返回栏目 添加到我的收藏夹
上一篇:电动机烧毁原因 电机选型时要考虑的因素
下一篇:配电网络潮流计算方法概述
评论功能暂停使用!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www.pv265.com   © 2011-2014